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时间:2022-04-04 10:57:04 来源: 访问量:
一、总体概况
山西大同大学化学学科始创于1958年,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现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光电子材料和人工微结构材料五个研究方向,拥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功能材料、新能源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化学学科为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分析化学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功能化学材料”创新团队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化学专业为第四批国家特色专业和山西省品牌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山西省特色专业,化学实验室为山西省本科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分析化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石墨烯林业应用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石墨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新型介孔材料的合成应用与成果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新型炭素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炭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同市化学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大同市新型炭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炭材料大同市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省市级研究平台;拥有有机化学、应用化学、药物和炭材料4个校级研究所。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近年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队伍建设、学习培训、校园文化建设及日常管理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合力育人机制,致力培养“政治强、人格正、情怀深、视野广、思维新”的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1、规范“三会一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以规范化的“三会一课”为基础,常态化开展党员培训班等活动,定期组织研究生党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榜样》等学习会、交流会,邀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研究生党员讲党课并进行思政教育,邀请学院优秀党员教师分享成长经历,邀请优秀党员校友分享行业发展需求与专业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党员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落实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培养“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研究生,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专家学术讲坛,优秀研究生报告会等科技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组织研究生的党建、团建专题分享等,依托研究生党、团支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本科生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兄弟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企事业单位党支部开展联合集中学习、联合集中过组织生活、联合上党课等,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加强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和业务的双融双促。
三、服务贡献
本学位点全体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密结合我校化学学科优势,不断强化学科特色。
近三年,化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9篇,获山西大同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13项。
四、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与执行情况
1、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质量体系和奖助体系为抓手”的研究生培养思路,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目标,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逐年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支持任课教师开展教学创新专项研究。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线课程、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场教学案例、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等建设项目。
2、注重将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相结合,成立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开展新入职教工、高层次人才等专题培训。打造公共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促进交流提升。建立学院领导定期下课堂、同行听课评价、班级教学质量反馈员定期反馈相结合的立体评价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3、本学位点研究生奖助制度健全,奖助措施有力,覆盖面较广,包括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等。
五、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近三年,获得山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3项,山西大同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项4项,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大同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课程与现代技术发展及社会需求同步更新不及时。
2、校企合作需进一步开展,缺少多样化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
七、改进措施
1、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学科硕士点经过3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拥有1位国家级人才、18位省部级人才,特别是近五年来培养和引进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但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持续积累,期望未来几年更多的优秀人才俊脱颖而出。
2、加强国家级科研成果的引导和培育。尽管近年来本学科已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奖励,但还需致力于国家级科研成果的培育,继续大力开展研究成果的转化,希望未来几年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以及更多的产业化与工程化的产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