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招生

硕士生招生首页>招生就业>硕士生招生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简介

时间:2024-10-08 18:49:39 来源: 访问量: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授权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20171月正式成立,是山西大同大学最有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目前学院下设建筑工程系和地质与测绘工程系,6个教研室,20个专业实验室,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4个本科专业及资源与环境(测绘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1个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1个山西博士创新工作站,2个大同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7名,硕士生导师12人,“双师型”教师21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19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6%5年学院承担科研、教研项目达5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以上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各类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的论文40篇,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及专著20余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定位,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先后与1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其中与山西煤炭地质115勘查院联合建成“矿山地质灾害与环境恢复”大同市重点实验室,与山西万鼎空间数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成“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大同市重点实验室,与大同市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建“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


测绘工程

本领域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9名。近三年本领域指导教师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4项,地方政府项目2项,校级项目7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9项,科研经费435万。本领域教师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的论文32篇,其中27SCI/SSCI5篇北大核心。本领域教师近五年获得发明专利6项。

本领域建有“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恢复”2个大同市重点实验室;A1+同大创客中心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创新应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矿山安全开采与变形监测4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发展,本领域形成了人工智能+自然资源智能感知、矿山空间信息与沉陷控制、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主要研究领域,在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及评价、地表变形监测、矿山安全开采、岩土体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地质构造和地震等研究方向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为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防灾减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煤矿智能开采机器人研发:致力于智能矿山建设,研发相关巡检、救援等机器人设备。针对煤炭生产安全开展煤矿智能感知、煤岩识别、惯性导航、智能采掘等热点领域开展研究,在围绕泵房巡检机器人、变电所瓦斯检测机器人等六大类道检机器人设计与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设计研发:致力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数字孪生、元字审方面进行了相关产品和开发。利用UGSOLIDWORK等三维数字设计技术,在样机实验前先做数字机进行装配和设计,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进度,在文物恢复、工业产品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及评价:研究工程、城市空间多源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地图制图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大数据空间化理解与认知的智能机理。

矿山安全开采与沉陷控制:研究精密工程测量的技术方法研究和变形监测方法,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及地下结构变形进行精确、实时的监测与预测,探索地表沉降与塌陷的控制理论与前沿技术,通过科学分析沉降塌陷的成因与机理,开发出高效、可靠的支护方案与控制策略,以有效减少开采活动对地表及地下结构的影响。

岩土体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研究煤矿智能化地质保障体系,探索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煤矿水害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岩土体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技术,开发地质灾害高精度监测与动态评估方法。

地质构造和地震:研究板块构造、盆地与造山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地震地下流体活动的遥感监测技术,探索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形与地下流体运移的时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