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

学位点首页>学科建设>学位点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时间:2024-10-09 16:32:14 来源: 访问量: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获批,由煤炭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共同建设。


煤炭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8年获批,2019年首次招生,标志着学院在教育层次上的显著提升。本学科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48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2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30名。

本学科拥有煤矿水射流技术与装备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1331工程”智能采矿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学院)、山西省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技术创新实验室等省市科研平台。拥有采矿技术、煤矿机电技术校级研究所2个,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

本学科教师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6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5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69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60余篇;出版专著25部、教材8部;获省部级奖10余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

学院负责本学科三个专业。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和地质工程。

(一)采矿工程专业

研究内容:新型智能采矿技术条件下煤矿开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案。

研究价值:应用智能采矿技术的,提升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水平,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特色:以智能化采矿为核心,融合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装备技术,强调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创新,实现采矿全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二)安全工程专业

研究内容:矿井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等事故的致灾、传播和破坏机理。

研究价值: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促进煤矿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运营。

研究特色:结合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分析与现代安全装备的开发,特别注重安全行为的研究与管理体系的完善,构建以事故预防为核心的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三)地质工程专业

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地质灾害、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矿区开发、矿井开采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研究价值:通过勘探、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手段,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煤矿地质条件,为煤矿的开采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丰富能源供应结构;通过瓦斯抽采降低煤矿瓦斯事故风险,提升矿山安全水平,实现能源开发与安全生产的双赢。

研究特色: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等。这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煤矿地质问题。结合煤炭开采与煤层气(瓦斯)抽采技术,深入研究非常规天然气的赋存和运移机理,开发高效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实现煤炭与煤层气的协同开发与综合利用。

本学科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21名,现有在校研究生176名。2024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学生积极发表论文、参与导师的横向项目以及各种专业竞赛,如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山西选拔赛青年创意专项赛二等奖等,得到了老师们及社会的高度认可。资源与环境2024研究生发表各类论文114余篇,其中核心及核心以上期刊占25%,申请专利2项。获批2022年、2023年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创新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山西大同大学2020-2021年度基础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共计26项,经费共计412.2万元。

2024届毕业研究生就业面向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如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等省内外大型煤炭企业;有4位同学考入应急管理局及公务员,如湖北省通山县应急管理局1人、吕梁市应急管理局2人;1人参加2024年山西省公务员招考并成功考录到了晋中市生态环境局公务;有4位同学考取博士进一步深造,分别被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知名高校录取,总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9项,地市级教学、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6篇;出版著作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6门,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本学位点设有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矿业工程、测绘工程4个专业领域,其中,矿业工程专业领域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

矿业工程:主要研究矿山智能装备机电系统控制、矿山生产过程智能检测与故障诊断、矿山物联网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智慧矿山装备研发与应用。专注于矿山机电装备的智能化升级与控制技术的研发、聚焦于矿山生产过程中的智能检测技术与故障诊断方法、矿山物联网技术的构建与应用,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矿山生产各环节的互联互通,构建全面的信息感知网络和智慧矿山装备的研发、测试与应用。


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7名,硕士生导师12人,“双师型”教师21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19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6%。近5年学院承担科研、教研项目达5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以上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各类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的论文40篇,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及专著20余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

测绘工程

本领域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9名。近三年本领域指导教师取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4项,地方政府项目2项,校级项目7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9项,科研经费435万。本领域教师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的论文32篇,其中27篇SCI/SSCI,5篇北大核心。本领域教师近五年获得发明专利6项。

本领域建有“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应用”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恢复”2个大同市重点实验室;A1+同大创客中心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创新应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矿山安全开采与变形监测4个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发展,本领域形成了人工智能+、自然资源智能感知、矿山空间信息与沉陷控制、构造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主要研究领域,在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及评价、地表变形监测、矿山安全开采、岩土体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地质构造和地震等研究方向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为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防灾减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煤矿智能开采机器人研发:致力于智能矿山建设,研发相关巡检、救援等机器人设备。针对煤炭生产安全开展煤矿智能感知、煤岩识别、惯性导航、智能采掘等热点领域开展研究,在围绕泵房巡检机器人、变电所瓦斯检测机器人等六大类道检机器人设计与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工智能+三维数字化设计研发:致力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数字孪生、元字审方面进行了相关产品和开发。利用UG、SOLIDWORK等三维数字设计技术,在样机实验前先做数字机进行装配和设计,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进度,在文物恢复、工业产品设计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及评价:研究工程、城市空间多源信息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地图制图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大数据空间化理解与认知的智能机理。

矿山安全开采与沉陷控制:研究精密工程测量的技术方法研究和变形监测方法,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及地下结构变形进行精确、实时的监测与预测,探索地表沉降与塌陷的控制理论与前沿技术,通过科学分析沉降塌陷的成因与机理,开发出高效、可靠的支护方案与控制策略,以有效减少开采活动对地表及地下结构的影响。

岩土体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研究煤矿智能化地质保障体系,探索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煤矿水害监测与预警方法;研究岩土体工程特性与灾害防治技术,开发地质灾害高精度监测与动态评估方法。

地质构造和地震:研究板块构造、盆地与造山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地震地下流体活动的遥感监测技术,探索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形与地下流体运移的时空关系。


与行业知名企业共建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和智库


师生与企业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首届研究生全部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获授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