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简介
时间:2024-10-08 16:33:13 来源: 访问量: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1988年开始招收物理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山西大同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教师111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37名,博士51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7人。有山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4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三晋英才”10人,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归国留学人员3人。柔性引进“9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等知名专家5人。
拥有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新型微结构功能材料山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微结构功能材料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大同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固体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平台。凝聚态物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与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密切交流与合作;与太原理工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晋能控股集团、云冈研究院、山西万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腾友科技有限公司、大同宇林德石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同高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学生。
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物理学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4年获批,2025年首次招生。本专业教师在其他高校和本校其他学位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
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共1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56 项,大同市项目21项,外来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12篇,其中SCI收录209篇,EI收录40篇;授权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国际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专著9部。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项。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8篇,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六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硕士生导师团队获校级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物理学一级学科有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和光学3个专业。
凝聚态物理:基于微观结构与物理性质之间的理论关系,研究特异材料的电磁波调控特性及应用器件,人工微结构材料的力学、光学、电学、表面波等性质,文物保护材料,无损检测等。
理论物理:基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物理理论,利用解析和数值计算等手段,研究黑洞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引力波的产生与观测,理解原子核结构和性质,探索宇宙的演化规律。
光学:基于光学材料理论及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光电半导体材料、光电探测器件、柔性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器件及它们在煤炭、文物、安检等领域的应用。
我校承办的量子信息、拓扑物质国际会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导师和硕士生共同参加太赫兹技术(大同)研究院交流会
硕士研究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斩获金奖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1年获批,2023年首次招生,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5名。本专业教师在其他高校和本校其他学位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
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共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资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7 项,大同市项目21项,外来经费1085万元;发表论文149篇,其中SCI收录127篇,EI收录16篇;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国际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专著4部。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8篇,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六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硕士生导师团队获校级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与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密切交流与合作;与太原理工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晋能控股集团、云冈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并联合培养学生。
本专业有微结构功能材料、光电子材料2个研究方向。
微结构功能材料:基于微结构电磁材料基础研究,研发超材料、超表面、等离激元、无线充电、天线等新型高性能材料与器件技术。
光电子材料:基于光电功能材料基础研究,研发有机电致发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柔性电子封装等新型高性能材料与器件技术。
邀请校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24年获批,2025年首次招生。本专业教师在其他高校和本校其他学位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
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共3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6 项,大同市项目26项,外来经费316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北大核心收录论文6篇;授权专利9项;出版专著1部。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8篇,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六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硕士生导师团队获校级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本学位点有光电信息工程1个专业领域。
光电信息工程:专任教师博士率100%,研究基础扎实,具体研究方向主要有光电探测、文物保护、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算法等,行业教师结构合理,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覆盖面较宽,特色鲜明。
省级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