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研究创新点——刘士林教授《现代作家眼中的江南城市气运》
时间:2020-11-13 21:36:46 来源: 访问量:
2020年11月12日晚,由研工部主办的一场文学思想交织城市文化的学术交流会在科技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博导刘士林教授主讲,文学院全体本科生及2019、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全体研究生出席交流会,文学院院长凌建英主持。
交流会之初,文学院院长凌建英对刘士林教授与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刘士林教授的研究方向及取得的成果。同时,她呼吁同学们在学好课本知识、学校知识的同时,结合家乡文化寻找研究创新点。
会上,刘士林教授就“现代作家眼中的江南城市气运”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他首先阐述了本次交流会主题的来由。“气运”,反过来说就是“运气”,侧面表现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命运。意大利学者维柯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而哲学家是人类的理智。马克思也曾说:“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正如维柯与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刘教授认为现代作家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记录并再现了江南传统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过程。相比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作家对江南城市的记录呈现出简洁、优美的特点,并且,其作品也是研究江南城市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后,刘教授解读了江南城市与北方城市的不同。北方城市大多为政治型的城市,有些曾作为军事要塞发挥着其政治作用,而江南城市发展的核心机制在于其经济功能,故绝大多数江南城市属于经济型城市。尽管不能或不能长期成为政治中心是江南城市的普遍命运与气数,但由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必然要求在上层建筑上有所建树,因而,“欲罢不能”和“欲说还休”一直是江南城市的深层矛盾和困惑。也正是在现代作家的江南经验与话语中,才使这种最感性、最本质的“细节真实”大白。
阐明主题来由之后,刘教授以南京、杭州、扬州、苏州、上海为例,深入解读了这些江南名城的气运。在解读过程中,引用现代作家们在其作品中对这些城市的描写片段,向同学们展示了江南城市性格的形成过程。最后,刘教授提到,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标配,了解自己城市的独特文化资源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应该从开阔的视野中看到城市的文化,同时,他呼吁年轻人去深入了解自己故乡的文化。
交流会接近尾声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向刘教授谦虚请教自己所产生的疑惑,并得到刘教授耐心细致的解答。最后,凌院长对交流会进行总结,感谢刘教授带领同学们领略江南之美,见识诗与远方,并指出同学们应该具备年轻学者的思考能力,担当起年轻学者应该有的责任。
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朗朗诵读声中,此次学术交流会圆满拉下帷幕。
文字|李林燕
图片 |钟琦、苟俊晖